娃哈哈已沦为“空壳”, 国有股份还有多少含金量?

议事 | 文/邱 林 继娃哈哈家族遗产纠纷风波发生后,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馥莉日前在《财经》杂志的专访中亮相,这也是她首次以娃哈哈“一把手”的身份,直面回应外界关注的诸多争议。 正...


议事 | 文/邱 林

继娃哈哈家族遗产纠纷风波发生后,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馥莉日前在《财经》杂志的专访中亮相,这也是她首次以娃哈哈“一把手”的身份,直面回应外界关注的诸多争议。

正式接棒娃哈哈董事长一年后,宗馥莉头一回这么系统地出来聊经营、聊争议,也是在家里头那点事儿闹上热搜一个月后的首次发声。对于家族遗产纠纷持续发酵的影响,身处舆论风暴中心的宗馥莉表示:“不会因为风波改变方向”。

不过,对于人们普遍关注的娃哈哈国资股份问题,宗馥莉却避而不谈,其原因可能比简单的“忽略”或“回避”要复杂得多。这背后牵扯到娃哈哈特殊的股权形成历史、复杂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当前的控制权博弈。

宗馥莉这样做,或许基于以下因素考量:娃哈哈的历史渊源与经营主导权的掌控。虽然娃哈哈由地方国企改制而来,但是,其品牌和发展壮大,一直被公众视为宗庆后及其家族苦心经营的成果。因此,她避免提及国资股份这一点,似乎符合宗庆后这个“创始人传承”的定位。

其实,这些年宗庆后、宗馥莉父女通过垄断销售渠道,办起了娃哈哈的“体外公司”。据《经济参考报》报道,宗氏家族建立了大量被称为“体外公司”的庞大网络(如宗馥莉个人完全控制的宏胜公司),这些公司借用“娃哈哈”品牌和渠道资源盈利,但其利润与国资持股的娃哈哈集团关联不大。

以2022年为例。“娃哈哈系”整体净利润可观,但国资持股的娃哈哈集团自身盈利占比极低。2022年度财务数据,揭开了这场资本转移的惊人尺度:宗家控制的“体外公司”,其非国资公司总资产370亿,净利润实现47.67亿;然而,国资控股的娃哈哈集团总资产仅58亿,净利润1871万。娃哈哈集团46%的国有股权,被稀释为0.39%的实际收益权。

从工商资料查询来看,宏胜公司的股权受益方,既与国资无关,也与职工持股会无关。这意味着对于国资是第一大股东的娃哈哈集团来说,其“娃哈哈”商标所有权与娃哈哈的生产线产能在宗馥莉接班后,均在发生悄然地转移。

人们不禁会问,如果最终这些转移成为现实,那么,娃哈哈到底是谁的娃哈哈?国有股份在娃哈哈还有多少含金量?

答案很简单,现在,娃哈哈集团只占整个“娃哈哈系”很小一部分,整个“娃哈哈系”在国内总计有200多家公司,娃哈哈集团只占较少的一部分——仅仅入股了其中的16家企业,但大多处于非控股状态。而且,今年以来娃哈哈已经关停了多家工厂,这些工厂均非“宏胜系”公司,宗馥莉也因此陷入“去娃哈哈化”的争议。

与娃哈哈形成反差的是,目前,宏胜公司正加速产能扩张,部分新基地项目审批已经通过。例如,在广东省河源投资10亿元,建设饮品及食品包装两个生产项目;计划投资5亿元,在武汉宏胜恒枫饮料有限公司现有基础上扩大产能。不过,这些都与娃哈哈集团中的国资无关。

这是典型的“穷庙富和尚”,涉嫌国有资产流失。尽管是杭州市上城区国资为娃哈哈集团第一大股东,但是,对上城区的财政贡献并不大,而且改制时国有股权转让款并未实际取得。现在,娃哈哈系每创造100元利润,杭州国资委这个法律上的第一大股东,只能分到0.4元钱。而这样的收益失衡已持续至少15年——国资股东连续三年投资收益为零,账面价值仅2.42亿元。

宗馥莉这套“狸猫换太子”的做法,已受到人们的质疑。一般来说,股份制公司运作的规则是不伤害合作股东的利益,其股东不管是国有,还是私有,都一视同仁。但是,宗馥莉显然违背了这个市场规则,表面上是在做“战略调整”的操作,实际上是将国资历史投入形成的产能基础,最终转化为私人资本控制的产业版图。



相关资讯